![]() 温馨提示:图片与实物有差别,仅供参考! 处方名:川贝母 
	拉丁学名:FritiIIaria   cirrhosa  D.Don 
	湖北贝母 
	拉丁学名:FritiIIaria  hupehensis Hsiao  et  k.C.Hsia 
	别 名:空草、青贝、炉贝、松贝 
	科  属:百合科 贝母属 
	   百合科植物川贝母、暗紫贝母、甘肃贝母或棱沙贝母,其干燥鳞茎入药。前三者被习称“炉贝”。此外,药典还收录平贝母、伊犁贝母和湖贝母。平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。伊犁贝母为百合科植物伊贝母或新疆贝母的干燥鳞茎。湖北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天目贝母的干燥鳞茎。贝母属植物全世界约有59种,分布于亚洲中部,北美洲、地中海及北半球的温带地区。中国约有19种。可入药约有10种。 
	分布 
	1、川贝母   生于林中、草地、灌丛下、山谷、河滩等湿地或者岩缝中。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西藏等。 
	2、暗紫贝母   海拔3200~4500米的草地上生长。分布于四川、青海。 
	3、棱沙贝母   海拔3800~4700米的流沙滩上的岩石缝隙中多有生长。分布于四川、青海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 
	4、甘肃贝母  海拔2800~4400米的灌丛中或者草地上多有生长。分布于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。 
	釆收加工  
	  夏、秋二季或者积雪融化时釆挖,除去须根、粗皮以及泥沙,晒干或者低温干燥。 
	药理作用   
	    祛痰,镇咳,平喘,兴奋孑宫平滑肌,抑制胃肠平滑肌,降血压,提高耐缺氧能力等。 
	性味:苦、甘、微寒。 
	归经:归肺、心经。 
	功能主治:化痰止咳,清热润肺。对肺热燥咳,干咳少痰,阴虚劳嗽,咯痰带血有疗效。 
	用法用量:煎服,3-10克,研粉冲服,一次1-2克。 
	使用注意;寒痰、湿痰不宜用。反乌头,不宜与川乌、制川乌、草乌、制草乌、附子同用。 
	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瘕,喉痹,乳难,金疮风痉。” 
	《本草会编》:“治虚劳咳嗽,吐血咯血,肺痿肺痈,妇人乳痈、痈疽及诸郁之症。” 
	《本草汇言》:贝母,开郁、下气、化痰之药也。润肺消痰,止咳定喘,则虚劳火结之证,贝母专司首剂。 
      
       | 
    



浙公网安备 33082402000072号